推薦閱讀 |
舞研藝考原創(chuàng):精品劇目組合動作特點指導 |
維吾爾族組合 |
佤族民間舞組合 |
老師在線答疑 |
安徽花鼓燈組合 |
山東秧歌組合 |
|
舞研藝考劇目分析:佤族民間舞蹈特點及訓練技法(組合二)
山東秧歌是山東農(nóng)村地區(qū)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,風格多種多樣,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“鼓子秧歌”、“膠州秧歌”和“海陽秧歌”,并稱為“山東三大秧歌”,或稱“山東三大民間舞蹈”。是漢族勞動人民歡慶豐收的民間舞蹈。它給人一種堅韌、挺 拔、舒展、利落的視覺美感,我們歸結(jié)動作特征為“抻、韌、碾、擰、扭”五大特點。
(一)鮮明的風格特點。動 作強調(diào)個性強,講究“快發(fā)力、慢延伸”形態(tài)上追求“三道彎”。五大特點中“抻”是起動或達到極點空間時動作形態(tài)的瞬間持續(xù),而表現(xiàn)出一種力的延伸感。 “擰” :是指以腰為軸,向外擰轉(zhuǎn)形成的“三道彎”體態(tài)。腳下的“擰”作為動作的發(fā)力點,使秧歌形體線條彎曲柔和,舞蹈動作輕柔,但不失勁健挺秀,奔放灑脫。 “碾”是在形成或移動重心的過程中,膝蓋被推動,反射在腳部的旋轉(zhuǎn)力上。 “碾”的律動特點,在舞蹈動作上,主要呈現(xiàn)在腳部。所謂“扭”是動力腳腳掌和腳跟的碾動做運動的支點,從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動而形成的,形成流動中 “三道彎”曲線特征。“韌”是在流動的動作變形中,表現(xiàn)出的一種力的性格,是通過小臂的繞 8字,手推翻碗的有機配合,訓練了身體上下的協(xié)調(diào)性和內(nèi)在控制身體的能力,給人以不間斷的里的延伸美感,秧歌調(diào)動全身各部位“擰、碾、扭、韌、抻” ,使女性演員
的舞蹈動作抬起來較快、腳落地而輕、扭動運行飄逸。
開 頭舞者背對舞臺下后腰,轉(zhuǎn)身后涮腰拋手絹,上右腿大掖步,雙臂斜線抻開,一個轉(zhuǎn)圈接踢后腿,向舞臺右邊跑去,然后雙手向斜上方甩出去,膝蓋彎曲,左腳點地 右跨出,再跑到舞臺左側(cè)重復該動作,原地轉(zhuǎn)兩圈再重復,再繞一圈到舞臺中間,小碎步向斜后方退去。之后的音樂開始變得歡快,一系列流動的動作加轉(zhuǎn)圈配合上 身的扭、擰、抻、韌,然后一串串翻身后含胸手臂向右斜上方甩去,身體向左邊傾斜,兩頭力量相互牽制,再右上步后扇子繞頭轉(zhuǎn)一周,含胸重復斜上方甩手動作, 之后一個小場大跳加后腰,再不斷的流動跑場、雙臂向右上方甩去,最后幾圈舞姿轉(zhuǎn)后舞姿停住結(jié)束。
對此山東秧歌表演組合評價分析:
該 組合舞者的動作規(guī)范、干凈、利落,但是韌勁和抻勁兒還不夠,沒有做到極致,音樂的選材也很一般,感情不夠深刻,沒有和動作融為一體。該組合適合平時練習, 首先,同學們學習的時候應該以規(guī)范動作為主要目標,先把主體的動作反復磨合做標準,把該抻的地方抻足,該扭的地方扭起來,力量要把握的恰到好處;其次,把 握好山東秧歌的舞蹈特色,把山東人民的韌勁兒和樸實的情感表達出來;最后,希望同學們能夠把感情和動作融為一體表達的更準確一些。
更多山東秧歌動作技巧請關注“舞研藝考民族民間舞集訓”申請免費專業(yè)指導。
1.突出一個“扭”字,一舉一動,一招一式都在一個“扭”字上,這個扭是以動力腳掌或腳跟的碾擰做運動的支點,從而波及腰和上身的扭動,形成流動中的“三道彎”曲線特征。
2.腳下的擰、碾,要有腰上的扭,必然要以腳下的運動做支點,動作自下而上發(fā)力,使膠州秧歌形體線條彎曲柔和,舞蹈動作輕柔,但也不失勁健、灑脫。
3.小臂的繞八字,手推翻腕的配合,訓練身體上下的協(xié)調(diào)性和內(nèi)在控制力。
要使學生體現(xiàn)山東秧歌的明快、舒展、富于韌性的舞姿和情感,表現(xiàn)人對生活的渴望和毫無遮掩的感情宣泄,需要掌握擰、碾、抻、韌四大特征,使動律和音樂融為一體,達到醒神兼?zhèn)洹V灰瑢W們做到以上這些方面,相信在不斷的訓練下,能夠把握山東秧歌的舞蹈特征。
舞研藝考針對舞蹈藝考生原創(chuàng)了各民族不同風格的舞蹈劇目組合,點擊了解更多山東秧歌組合動作特點及訓練技法分析>>>>>>舞研藝考原創(chuàng):山東秧歌(組合一)動作特點及訓練技法分析【附視頻】